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申请认定办法》的通知(附英文)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6-17 02:56:34  浏览:9216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申请认定办法》的通知(附英文)

国家税务总局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申请认定办法》的通知(附英文)
国税发[1994]59号
1994年3月15日,国家税务总局

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税务局,各计划单列市税务局:
为了保证新税制的顺利实施,规范增值税的管理,国家税务总局决定实行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认定制度。1993年11月20日国家税务总局以国税明电〔1993〕052号明传电报将《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申请认定办法》发给各地。现印发给你们,请继续遵照执行。 附件一:《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申请认定办法》
附件二:《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申请认定表》(略)
附件三:“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认定专章印模(略)

附件: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申请认定办法
一、凡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以下简称一般纳税人),均应依照本办法向其企业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申请办理一般纳税人认定手续。 一般纳税人总分支机构不在同一县(市)的,应分别向其机构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申请办理一般纳税人认定手续。
二、一般纳税人是指年应征增值税销售额(以下简称年应税销售额,包括一个公历年度内的全部应税销售额),超过财政部规定的小规模纳税人标准的企业和企业性单位(以下简称企业)。
下列纳税人不属于一般纳税人:
(一)年应税销售额未超过小规模纳税人标准的企业(以下简称小规模企业);
(二)个人;
(三)非企业性单位;
(四)不经常发生增值税行为的企业。
三、年应税销售额未超过标准的小规模企业,会计核算健全,能准确核算并提供销项税额、进项税额的,可申请办理一般纳税人认定手续。
纳税人总分支机构实行统一核算,其总机构年应税销售额超过小规模企业标准,但分支机构年应税销售额未超过小规模企业标准的,其分支机构可申请办理一般纳税人认定手续。在办理认定手续时,须提供总机构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批准其总机构为一般纳税人的证明(总机构申请认定表的影印件)。
由于销售免税货物不得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因此全部销售免税货物的企业不办理一般纳税人认定手续。
四、经税务机关审核认定的一般纳税人,可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条例》第四条的规定计算应纳税额,并使用增值税专用发票。 对符合一般纳税人条件但不申请办理一般纳税人认定手续的纳税人,应按销售额依照增值税税率计算应纳税额,不得抵扣进项税额,也不得使用增值税专用发票。
五、新开业的符合一般纳税人条件的企业,应在办理税务登记的同时申请办理一般纳税人认定手续。税务机关对其预计年应税销售额超过小规模企业标准的暂认定为一般纳税人;其开业后的实际年应税销售额未超过小规模纳税人标准的,应重新申请办理一般纳税人认定手续。符合本办法第三条第一款条件的,可继续认定为一般纳税人;不符合本办法第三条第一款条件的,取消一般纳税人资格。
六、已开业的小规模企业,其年应税销售额超过小规模纳税人标准的,应在次年一月底以前申请办理一般纳税人认定手续。
七、企业申请办理一般纳税人认定手续,应提出申请报告,并提供下列有关证件、资料:
(一)营业执照;
(二)有关合同、章程、协议书;
(三)银行帐号证明;
(四)税务机关要求提供的其他有关证件、资料。
上款第四项所列证件、资料的内容由省级税务机关确定。
八、主管税务机关在初步审核企业的申请报告和有关资料后,发给《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申请认定表》,企业应如实填写《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申请认定表》。企业填报《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申请认定表》一式两份,审批后,一份交基层征收机关,一份退企业留存。
《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申请认定表》表样,由国家税务总局统一制定。
九、一般纳税人认定的审批权限,在县级以上税务机关。对于企业填报的《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申请认定表》,负责审批的税务机关应在收到之日起三十日内审核完毕。符合一般纳税人条件的,在其《税务登记证》副本首页上方加盖“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确认专章,作为领购增值税专用发票的证件。
“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确认专章印色统一为红色,印模由国家税务总局制定。

CIRCULAR CONCERNING THE PRINTING AND ISSUING OF THE MEASURES FORRECOGNIZING THE APPLICATION FILED BY ORDINARY VALUE-ADDED TAX PAYER

(State Administration of Taxation: 15 March 1994 Coded Guo Shui Fa[1994]No. 059)

Whole Doc.
To the tax bureaus of various provinces, autonomous regions and
municipalities, and to the tax bureaus of various cities with independent
planning:
In order to ensure the smooth implementation of the new tax system
and standardize management of value-added tax, the State Administration of
Taxation has decided to institute the ordinary Value-Added tax payer's
recognition system. On November 20, 1993, the State Administration of
Taxation issued the Measures for Recognizing the Application Filed by
Ordinary Value-Added Tax Payer in the form of an openly transmitted
telegraph coded Guo Shui Ming Dian [1993] No. 052 to various localities.
The text is hereby printed and issued to you, please continue to put it
into practice.
Appendix I:
I. Measures for Recognizing the Application of Ordinary Value- Added
Tax payer
II. Table of Recognizing the Application of Ordinary Value-Added Tax
Payer
III. Recognition of the Special Seal and Stamp of "Ordinary
Value-Added Tax Payer" (omitted)

Appendix I:
Measures for Recognizing the Application of Ordinary Value-Added Tax
Payer
I. Ordinary value-added tax payer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ordinary tax payer) shall all follow these measures to perform procedures
for the recognition of ordinary tax payer with the tax competent
authorities at the location of his enterprise.
Ordinary tax payers whose general sub-branches are not in the same
county (city) shall apply for performing the procedures for recognition of
ordinary tax payer with the competent tax authorities at the locations of
their respective organizations.
II. Ordinary tax payers refer to the enterprise and units of an
enterprise nature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enterprises) whose annual
sales amount: on which value-added tax shall be levied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annual taxable sales amount, including all taxable sales
amounts within a year of Gregorian calendar), exceeds the standard for
small-scale tax payers as stipulated by the Ministry of Finance.
The tax payers listed below do not belong to ordinary tax payers:
(1) Enterprises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small- scale enterprises)
whose annual taxable sales volume does not exceed the standard of
small-scale tax payer;
(2) Individuals;
(3) Non-enterprise units;
(4) Enterprises not frequently have the taxable conduct related to
value-added tax.
III. A small-scale enterprise, which has an annual taxable sales
volume that does not exceed the standard and which has a sound accounting
system capable of accurately calculating and providing a tax amount on
sales items and a tax amount on purchase items, may apply for performing
the procedures for recognition of the ordinary tax payer.
When the tax payer's general sub-branch introduces unified
accounting, if the annual taxable sales volume of his general organization
exceeds the standard of a small-scale enterprise, but the annual taxable
sales volume of his branch does not exceed the standard of a small-scale
enterprise, then his branch may apply for performing the procedures for
recognition of ordinary tax payer. While performing the recognition
procedures, he shall provide the certificate (the photocopy of the
application recognition form of his general organization) showing that the
competent tax authorities in the location of his general organization has
approved its general organization as an ordinary tax payer.
Because value-added tax special vouchers are not to be issued for
goods old tax free, therefore, an enterprise which sells goods all tax
free shall not perform recognition procedures for ordinary tax payer.
IV. Ordinary tax payer who has been examined and approved as such may
calculate the taxable amount in accordance with the stipulations of
Article 4 of the Provisional Regulations on Value- Added Tax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nd may use the value- added tax special
vouchers.
For the tax payer who conforms with the conditions for ordinary tax
payer but who does not apply for performing the procedures for recognizing
ordinary tax payer, the taxable amount shall be calculat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value-added tax rate in relation to the sales volume, the tax
amount on the purchase items shall not be deducted, nor shall value-added
tax special vouchers be used.
V. Newly opened enterprises which conform with the conditions for
ordinary tax payers shall apply for performing the procedures for
recognizing ordinary tax payer while performing taxation registration. If
its estimated taxable sales volume exceeds the standard for a small-scale
enterprise, the tax authorities shall temporarily recognize it as ordinary
tax payer; after it opens for business, if the actual annual taxable sales
volume does not exceed the standard a small-scale tax payer, it shall file
another application for performing the procedures for recognition of
ordinary tax payers. An enterprise, which conforms with the conditions as
set in Clause 1 of Article 3 of these Measures, may continued to be
recognized as ordinary tax payer; if it does not conform with the
conditions set in Clause 1 of Article 3 of these Measures, it shall be
disqualified as an ordinary tax payer.
VI. If the annual taxable sales volume of a small-scale enterprise,
which has opened for business, exceeds the standard for a small-scale tax
payer, it shall apply for performing the procedures for recognizing
ordinary tax payer before the end of January in the following Year.
VII. An enterprise which applies for performing the procedures for
recognizing ordinary tax payer shall file an application report and
provide the following related certificates and materials;
(1) Business license;
(2) Related contracts, statutes and agreements;
(3) Bank account number certificates;
(4) Other related certificates and materials required to be provided
by tax authorities.
The contents of the certificates and materials listed in item 4 of
the above clause shall be determined by the provincial-level tax
authorities.
VIII. After initially examining and approving the application report
and related materials of the enterprise, the competent tax authorities
shall issue the Application Recognition Form of the Value-Added Tax Payer,
the enterprise shall accurately fill in the Application Recognition Form
of Ordinary Value-Added Tax Payer. The Application Recognition Form of
Ordinary Value-Added Tax Payer filled in and reported by the enterprise
shall be in duplicate. After examination and approval, one copy is handed
to the grass- roots tax organization, and the other copy shall be returned
to the enterprise for preservation.
The pattern of the Application Recognition Form of the Value- Added
Tax Payer shall be drawn up by the State Administration of Taxation.
IX. The examination and approval power over the recognition of
ordinary tax payer resides in the tax authorities at and above the county
level. With regard to the Application Recognition Form of Value-Added Tax
Payer filled in and reported by the enterprise, the tax authorities which
are responsible for examination and approval shall complete the
examination and approval within 30 days from the day of receipt. For those
who conform with the condition for ordinary tax payers, the special seal
acknowledged the Ordinary Value-Added Tax Payer shall be affixed on top of
the first page of the copy of the Tax Registration Certificate, which
shall be regarded as the certificate by which to obtain and purchase
value- added tax special vouchers.
The ink paste for the special seal recognizing Ordinary Value- Added
Tax Payer is set in a unified red color, the die shall be made by the
State Administration of Taxation.

Appendix II:
Table of Recognizing the Application of Ordinary Value-Added Tax
Payer
Applicant: (Seal) Application Time: Year____ Month____ Day____
-------------------------------------------------------------------
Address Telephone Postcode
-------------------------------------------------------------------
Business Scope
-------------------------------------------------------------------
Economic Nature Number of Employees
-------------------------------------------------------------------
Bank of Deposit Account Number
-------------------------------------------------------------------
19 Year's |Sales Volume of Goods Produced Sales Volume of
Material |Processed
(10000 yuan)|& Repaired Goods Wholesale & Retail Sales Volume
|Total Taxable Sales Volume Fixed Asset Scale
---------------|---------------------------------------------
Calculating |Number of Specialized Financial workers
Situation of |Category of Setup
Accounting & |Account Books Whether the
Finance |Purchase & Sales Tax
|Volume Can Be Accurately
|Calculated
---------------|---------------------------------------------------
Remarks |
---------------|----------------------------------------------------
Opinions of County-
Opinions of Grass-Roots
Tax (Seal) (District-) Level Tax
(Seal)
Departments
Departments
-------------------------------------------------------------------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关于批转《南京市机电设备进口审查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江苏省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批转《南京市机电设备进口审查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经国务院机电设备进口审查办公室批准,自1992年1月1日起,正式授予南京市机电设备进口审批权,确定南京市机电设备进口审查办公室为国家二级进口审查机构。
市机电设备进口审查办公室的工作职责、任务是:负责编报南京市所属单位的机电设备进口计划,根据国家下达的进口控制指标进行限额以下的引进项目所需进口机电设备和一般单机进口的审查工作,负责限上引进项目进口机电设备、国家限制进口机电产品和国家控制进口机电产品的
进口审核转报、招标协调等工作,以及国务院机电设备进口审查办公室和市政府交办的其它工作。
市政府同意市机电设备进口审查办公室拟定的《南京市机电设备进口审查管理暂行办法》,现予批转执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根据国发[1987]52号、经审[1987]452号、国机审[1989]40号文等文件精神,为加强我市机电设备进口审查管理工作,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南京市机电设备进口审查办公室(以下简称审查办)是经国务院机电设备进口审查办公室批准的国家二级进口审查机构,受国务院进口审查办委托,在授权范围内负责南京市人民政所辖部门、企事业单位的机电设备进口审查管理工作,对国务院进口审查办和南京市人民政府负
责。
第三条 南京市审查办以“服务、把关、高效、廉洁”为宗旨,不断提高政策和业务水平,做好进口审查和管理工作。
第四条 进口审查工作以贯彻国家产业政策,支持国内工业发展,促进企业技术进步为原则,重点放在引进先进技术和关键设备上。
第五条 进口审查范围:凡需进口的机电设备包括机械、仪器、电工、电子和日用产品及其零部件、元器件、备品配件等,均属进口审查范围。
上述机电设备不论是引进项目内进口,还是单机进口,不论何种外汇来源,不论何种进口渠道方式,除国家有特殊规定的以外,均要办理进口审查手续。

第二章 工作职责和任务
第六条 负责编制本市年度机电设备进口计划和国家限制进口机电产品的进口计划,并根据国家下达的进口控制指标进行审查。
第七条 负责限额以下引进项目进口机电设备和一般单机(含限额以上)进口的审查工作。
第八条 负责限额以上引进项目进口机电设备的审核转报工作。
第九条 负责国家限制进口机电产品的进口审核转报工作。
第十条 负责国家控制进口机电产品的进口审核和与招标机构的协调工作。
第十一条 会同市引进项目审批部门和南京机电设备招标公司编制限额以下引进项目进口机电设备的国内招标计划,并协调实施。
第十二条 参与外商投资企业、“来料加工装配”项目进口机电设备的审核和前期咨询工作。
第十三条 负责南京市审批进口的机电设备的备案、统计、上报、跟踪及分析、预测工作。
第十四条 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开展技贸结合、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国产化工作;收集“替代进口”、“以产顶进”机电产品信息,做好交流工作。
第十五条 协助有关部门查处本市机电设备进口工作中的违章、违纪和违法案件。

第三章 审查程序
第十六条 引进项目进口机电设备的审查
(一)引进单位在报送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同时,应抄送市审查办,项目审批单位应将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文抄送市审查办;市审查办必须参与项目可行性研究方案的论证及审批会签工作。
(二)引进单位申办进口审批手续时需提供:
1.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或设计任务书)和批准文件;
2.设备分交明细表和主要设备选型说明(一式五份);
3.人民币及外汇落实证明;
4.招标的项目,需出具“招标结果通知”或“不招标通知书”、招标情况说明书和专家审查意见;
5.凡属“统一归口,联合对外”、国家暂停进口内容的,需出具有关办理结果。
(三)市审查办收到上述文件,经审核如符合报审要求,在7日内提出审查意见,重在项目在14日内提出审查意见。同意进口的,以“引进项目设备分交方案审批通知”作为进口审查批准文件。据此,引进单位到外汇管理部门办理机电进口核拨外汇手续。
(四)利用国际金融机构、外国政府和政府混合贷款的限下引进项目中需进口的机电设备,按国发[1990]64号文《关于加强利用国外贷款项目进口机电设备管理的通知》和国机审[1990]36号文《关于印发〈利用国外贷款项目进口机电设备审查实施办法〉的通知》办理
(南京市的具体实施办法另行下达)。
第十七条 进口一般单机的审查:
(一)使用单位办理进口审查手续,需提供:
1.机电设备进口申请表(一式二份);
2.人民币及外汇落实证明;
3.制造部门初审意见;
4.社控产品应出具准购证明;
5.大型复杂设备应另附申请进口说明。
(二)市审查办收到上述文件,审核如符合报审要求,在3日内提出审查意见;大型设备或有特殊要求的设备,在7日内提出审查意见。同意进口的,发放加盖“南京市机电设备进口审查专用章”的机电设备进口批准证。引进单位据此到有关部门办理核拨外汇、对外订货、付款、报关
等手续。
(三)外国厂商来华进行技术经济展览、技术交流后拟留购的展品、样机,主办单位必须事先将留购的计划及展品清单送市审查办备案,确定留购的展品、样机按规定办理审批手续。
第十八条 国家限制进口机电产品的审查:
(一)国家限制进口机电产品的进口实行集中报批制度。市审查办按国务院进口审查办下达的进口控制指标办理有关审核、转报手续。
(二)引进单位填写机电设备进口申请表一式三份,由市审查办审核转报国务院进口审查办办理审批手续。
(三)接受国际无偿援助的限制产品,按国机审[1991]11号文件办理。其他无偿援助、赠送接受的限制产品(华侨、港澳台同胞捐赠除外),还应出具赠送函原件或有关协议书和市政府或其主管部门同意接受的批准文件,由市审查办转报国务院审查办审批。
(四)集成电路及按规定由机电部审批的成套电子元件转报机电部审批。
(五)计算器、录音机机蕊、自行车、收音机、电风扇等5种限制进口产品,由市审查办按国发[1985]20号文的规定从严审查。
第十九条 凡列入国家规定的“统一归口,联合对外引进技术和设备项目”的,须先报归口部门办理统一归口手续后,再按引进项目或单机进口的审查程序办理审批手续。
第二十条 列入国家控制进口目录的机电产品,引进单位需填写机电设备进口申请表一式三份,经市审查办初审,转南京机电设备招标公司实行国内招标,不中标而确需进口的设备,由市审查办报国审办审批,加盖“国务院机电设备进口审查办公室国家控制进口产品专用章”。
第二十一条 引进项目进口机电设备的批准文件(引进项目设备分交方案审批通知)的有效期(自批准之日起到对外签约日期止)为1年;进口单机批准证的有效期(自批准之日起到货报关日止)为1年;若因特殊原因误期但仍需进口者,应在批准有效期内前往原批准机构办理延期半
年的手续,但不得再次申请延期。
第二十二条 批准进口的机电设备,在对外谈判中需修改品种、规格、数量,实际用汇超过原批准用汇额的5%者,均需送市审查办核准后,方可对外签约。

第四章 违章
第二十三条 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即属违章:
(一)进口机电设备未按规定办理审批手续和申领进口许可证手续或已办理审批手续过期未办理延期手续而对外签订合同者;
(二)擅自修改批准文件内容者;
(三)将进口的机电设备采取化整为零、分签合同、分口岸、分户等方式进口,逃避审查者;
(四)倒卖进口批件者;将批准进口自用的机电设备擅自转让或倒卖者。
(五)采取欺骗手段,重复使用批件者。
第二十四条 凡违章进口,进口审查机构不再补办审查手续,由海关、工商行政管理、外汇管理和税务等部门按规定进行处理。
如因违章,与外贸公司有关而处以罚款,外贸公司应承担罚款额的40%。

第五章 统计
第二十五条 每月5日前市审查办按照国务院审查办、国家统计局的统计制度汇总,报送进口审查统计资料和报表,并不定期地向有关部门通报执行情况。

第六章 附则
第二十六条 本办法的解释权属于南京市机电设备进口审查办公室
第二十七条 本办法从1992年1月1日起开始执行。



1991年12月27日

大连市城市燃气管理条例

辽宁省人大常委会


大连市城市燃气管理条例
辽宁省人大常委会


(1995年12月26日辽宁省大连市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通过 1996年5月21日辽宁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批准 1996年8月1日起施行)

目 录

第一章 总 则
第二章 建设管理
第三章 设施和器具管理
第四章 经营管理
第五章 用气管理
第六章 事故处理
第七章 罚 则
第八章 附 则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大连市城市燃气管理,保障城市燃气的公共安全和正常供应,促进城市燃气事业的发展,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所称城市燃气,是指供给城市中生活、生产等使用的液化石油气、人工煤气等气体燃料。
第三条 大连市辖区内从事城市燃气的生产、储存、输配、经营、使用和城市燃气工程的设计、施工以及城市燃气设施、器具的销售、安装、维护等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均应遵守本条例。
第四条 大连市公用事业管理局是本市城市燃气的行政主管部门,其所属大连市燃气管理处具体负责大连市城市燃气的行业管理和中山区、西岗区、沙河口区、甘井子区城市燃气的管理工作。
旅顺口区、金州区及其他县(市)人民政府和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金石滩国家旅游度假区管委会的城市建设管理部门,负责当地的城市燃气管理工作,在业务上接受大连市城市燃气行政主管部门的指导。
劳动部门负责城市燃气的安全监察;公安消防部门负责城市燃气的消防监督;其他有关部门应按照各自职责分工,做好城市燃气的管理工作。
第五条 城市燃气事业的发展,应纳入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坚持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合理布局、多种气源、多种途径的原则。
城市燃气发展计划由市公用局、市计委、市经委统一组织制定审核后,报市政府批准。
第六条 在城市燃气管理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由城市燃气行政主管部门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章 建设管理
第七条 新建、扩建燃气厂(站),要向市有关部门报送项目建议书。日产燃气30万立方米以上(含30万立方米)或属国家确定的大中型项目,由市计委转报国家计委审批。
第八条 城市燃气行政主管部门应根据生活、生产的需要制定城市燃气厂(站)布局规划,经市政府批准后,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在城市燃气厂(站)、输配设施等建设工程选址时,应经城市燃气行政主管部门和规划土地、劳动、环保、公安消防等部门审查同意,并按有关规定办理审
批手续;在审查燃气工程设计和燃气工程竣工验收时,应有上述部门参加。
未经审查、验收或审查、验收不合格的,不得施工或投入使用。
第九条 城市燃气工程的设计、施工必须按照国家或主管部门有关安全的标准、规范、规定进行。
城市燃气工程的设计和施工单位必须持有相应资质证书,并到城市燃气管理部门备案登记。
第十条 新建、扩建、改建工程项目和因生活、生产需要增加管道煤气用气量的,应经城市燃气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并缴纳气源集资费,由其统一组织城市管道煤气的建设和开发。
第十一条 新建、扩建户外的管道煤气工程竣工后,建设单位必须在供气20日前,将属于燃气经营单位产权的管道煤气设施移交给燃气经营单位,并办理产权移交手续。
第十二条 承担新建、扩建、改建城市住宅建设项目的建设单位应按照大连市城市住宅设计标准,预留城市燃气器具的安装位置。

第三章 设施和器具管理
第十三条 本条例所称燃气设施是指气源生产厂以外的压送站、配气站、储配站,各种燃气管道及其附属设施,通讯电缆、调压站、调压箱(柜)、液化石油气储罐、槽车、调压器及燃气计量表等。
本条例所称燃气器具,是指燃气灶具、燃气烘烤器具和沸水器具、液化石油气气瓶、工业燃烧设备等。
第十四条 城市管道煤气设施以管道支线闸阀为界,自燃气供应厂(站)至支线闸阀以内的燃气设施属燃气经营单位所有;支线闸阀以外的(不含煤气表和调压室),归房屋产权人所有。
第十五条 城市燃气设施统一由燃气经营单位负责组织检查维修,费用由设施产权人负担。
城市燃气经营单位对裸露的燃气设施应设置明显标志。
第十六条 城市燃气经营单位应对其供气范围内的燃气设施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并对用户进行安全用气指导。燃气经营单位发现或接到用户报告燃气设施有故障时应按有关规定及时维护修理;属于漏气、爆炸、中毒等事故的,应立即派人赶赴现场进行抢修处理。
因城市燃气经营单位未按规定检查维修或抢修处理不及时,造成用户直接经济损失的,由城市燃气经营单位负责赔偿。
第十七条 城市规划土地、城建部门审批的建设项目不得占压燃气管线,在工程施工时,应保障城市燃气设施的安全。凡经批准建设的永久建筑、临时建筑占压燃气设施的,由批准部门负责协调拆除或改迁。未经批准占压燃气设施的建筑一律限期拆除。
第十八条 毗连城市燃气设施的建筑工程,施工时应采取措施保护燃气设施不受损坏。对可能影响燃气设施安全运行的,施工单位应事先通知城市燃气经营单位,经双方商定保护措施后方可施工;施工中损坏城市燃气设施的,应立即向城市燃气管理部门和经营单位报告,并采取紧急措
施,防止事故发生;确因施工需要拆改、迁移城市燃气设施的,应经城市燃气管理部门和经营单位同意,由经营单位组织施工,所需费用由建设单位承担。
第十九条 城市燃气生产、储存和输配所采用的储罐、槽车、气瓶等压力容器设备必须符合国家有关规范、规定和标准,其安全附件必须齐全、可靠。按要求进行使用登记和建立档案,并定期检验、定期校验。
压力容器设备安装前须到劳动部门办理有关手续。
第二十条 凡在大连市辖区内经销燃气器具的,须经技术监督部门认可的机构检测合格后方可销售。
燃气计量表安装前,必须经法定检定机构检定,使用中应定期检测和更换。
单位和个人安装燃气器具,凡需改动燃气设施的,应由城市燃气经营单位组织安装验收后方可通气使用。
第二十一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损坏和擅自启动、改装、移动、拆除、覆盖燃气设施及其标志;
(二)在城市燃气管道及其附属设施上和安全保护距离内挖坑取土、修建建筑物、构筑物和堆放物料;
(三)利用和依附燃气设施拉绳挂物或进行牵拉作业;
(四)将燃气管道悬空或砌入建筑物和隔墙内;
(五)在燃气设施附近存放易燃、易爆物品或向燃气管道及其附属设施排放腐蚀性液体、气体。

第四章 经营管理
第二十二条 新建城市燃气经营单位须经当地劳动、公安消防部门按国家规定标准审查同意,并按下列规定接受资质审查:
(一)供气能力在20万户以上(含20万户)的经营单位,经城市燃气主管部门审查合格后统一报国家建设部审批;供气能力在20万户以下的燃气经营单位,市内四区由大连市城市燃气管理部门进行审查,其他县(市)、区和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金石滩国家旅游度假区由当地城
建行政主管部门进行初审,报市城市燃气主管部门审查合格后统一报省建设厅审批。
(二)城市燃气经营单位应持建设部、省建设厅发给的《城市燃气企业资质证书》和劳动、公安消防部门发给的有关证件,到所在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登记注册手续。
(三)本条例实施前已经开办的城市燃气经营单位也应按上述程序办理资质认证手续;已营业的经营单位,应在资质证书有效期内前一年办理资质复审手续,换发资质证书。
禁止个人经营城市燃气。
第二十三条 城市燃气经营单位停业、歇业或变更供应区域,须提前报经当地燃气管理部门审查备案后方可办理相关手续。
第二十四条 城市燃气经营单位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的供气重量、压力与质量标准供气,液化石油气经营单位应按有关规定定期抽取残液,保障正常、安全供气。
城市燃气经营单位应建立用户档案,加强对用户的管理。对新增的城市燃气用户,城市燃气经营单位应按规定及时开栓供气。
第二十五条 因城市燃气设施施工、检修等原因需要调整供气量、降低供气压力或者暂停供气时,城市燃气经营单位应当报经城市燃气管理部门批准,并提前3日通知用户。
因突发事故需要调整用气的应及时通知用户。
第二十六条 城市燃气经营单位的供气价格、安装燃气器具和改动燃气设施服务收费标准,应按照物价行政管理部门批准的价格标准收费。
对使用管道煤气的单位用户实行计划供气,对超计划的,按物价部门核定的标准实行加价收费。
第二十七条 城市管道煤气经营单位必须对用户的用气量按时抄表计量。燃气计量表发生故障计量不准的,按前6个月平均用量计算收费。

第五章 用气管理
第二十八条 单位和个人需要使用城市燃气或增加用气量的,必须向城市燃气经营单位提出申请,由燃气经营单位根据市计委或市经委下达的年度计划和气源情况统筹安排。
第二十九条 城市燃气用户需要变更用户名称、燃气用途或停止使用燃气时,应当向城市燃气经营单位申请办理变更或停用手续。
第三十条 城市燃气用户应当按规定月份缴纳燃气费。逾期不缴的,除限期补缴燃气费外,居民用户每逾期1日,加收1%的滞纳金;单位用户每逾期1日,加收2%的滞纳金。无故逾期1个月不缴的,停止供气。
第三十一条 城市燃气用户在发现燃气设施或者燃气器具漏气时,不得动用电气设备,应当采取关阀停气、自然通风、避免用明火等措施,并立即通知城市燃气经营单位。
第三十二条 城市燃气用户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盗用城市燃气;
(二)出售燃气和扩展燃气用户;
(三)在有燃气设施的房间内办公、睡人;
(四)连接燃气器具的胶管长度超过2米或者拉胶管穿墙过屋使用燃气;
(五)加热、摔、砸、倒卧液化石油气钢瓶,倒灌液化石油气和排放液化石油气残液,改换检验标记和瓶体颜色;
(六)使用配件不合格的燃气器具。

第六章 事故处理
第三十三条 城市燃气事故,是指由于燃气泄漏而引发的爆炸、中毒、火灾和伤亡等事故。
第三十四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城市燃气设施和燃气器具损坏、泄漏或者由此引起爆炸、中毒、火灾的,应当在不影响救护的情况下保护现场,并立即通知城市燃气经营单位,同时向公安消防、劳动和城市燃气行政主管部门等报告。
第三十五条 城市燃气经营单位在抢修燃气事故中对有碍抢修的市政设施和其他设施,可采取应急处置措施,并同时通知有关部门。造成损坏或经济损失的,应当在抢修完毕后及时恢复原状或给予合理经济补偿。
第三十六条 城市燃气事故一般由城市燃气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公安、劳动等有关部门负责组织调查,查明事故原因,确定事故性质,提出处理意见;属于特大燃气事故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组织相关部门进行调查处理。
第三十七条 城市燃气事故可按自然事故、责任事故和非常事故三种情况进行处理:
(一)自然事故,是指难于预防的不可抗力因素引发的事故,由受害人所在单位和燃气经营单位会同有关保险部门予以处理;
(二)责任事故,是指违反有关规定,人为造成的事故,由直接责任单位或直接责任人员承担责任,并按有关部门提出的处理意见处理;
(三)非常事故,是指利用燃气进行自杀、他杀或有意进行破坏而发生的事故,由公安、司法部门依法处理。

第七章 罚 则
第三十八条 对违反本条例规定的,由城市燃气管理部门视情节轻重,给予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改正、赔偿经济损失、没收非法所得的处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可以并处罚款:
(一)违反本《条例》第八条第二款规定的,处10000元至30000元罚款;
(二)违反本《条例》第九条规定的,处10000元至30000元罚款;
(三)违反本《条例》第十八条规定属于损坏城市燃气设施的,按其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的1至5倍处以罚款;
(四)违反本《条例》第二十条第一款规定的,按其销售金额的1倍处以罚款;
(五)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一条第(一)、(二)、(三)、(四)项规定之一的,处500元至1000元罚款,违反第(五)项规定的,处2000元至5000元罚款;
(六)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属于擅自经营的,按其经营金额的1倍处以罚款,并予以取缔;
(七)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三条规定的,处5000元至10000元罚款;
(八)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四条规定属于供气重量、质量不符合标准的,处2000元至5000元罚款;
(九)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五条规定的,处5000元至10000元罚款;
(十)违反本《条例》第三十二条第(一)、(二)项规定的,按其盗用或出售燃气量的金额处以5至10倍罚款;
(十一)违反本《条例》第三十二条第(三)、(四)、(五)、(六)项规定之一的,处50元至200元罚款。
第三十九条 对有危及城市燃气安全和阻碍燃气经营单位维修、抢修燃气设施的单位和个人,经劝阻拒不改正的,燃气经营单位报经城市燃气管理部门批准有权停止供气。
第四十条 违反本条例,涉及劳动、公安、环保、物价、技术监督、规划土地、城建等部门处罚权限的,由上述部门按国家法律、法规予以处罚。
第四十一条 对破坏、盗窃城市燃气设施或拒绝、阻碍、殴打污辱执行公务或勤务的城市燃气工作人员的,由公安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追究其刑事责任。
第四十二条 实施行政处罚应下达处罚决定书;实施罚没款处罚,应当使用财政部门统一印制的罚没款票据,罚没款一律上缴同级财政部门。
第四十三条 当事人对行政处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处罚通知书之日起15日内,向作出处罚决定机关的上一级机关申请复议或向人民法院起诉。当事人逾期不申请复议或者不向人民法院起诉,又不履行处罚决定的,由作出处罚决定的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四十四条 城市燃气管理部门工作人员或者燃气经营单位的勤务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机关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八章 附 则
第四十五条 大连市人民政府可根据本条例制定单项管理办法。
第四十六条 本条例应用中的具体问题由大连市人民政府负责解释。
第四十七条 本条例自1996年8月1日起施行。



1996年5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