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环境保护管理条例(附英文)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7-22 07:30:15  浏览:9184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环境保护管理条例(附英文)

国务院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环境保护管理条例(附英文)

1983年12月29日,国务院

第一条 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防止海洋石油勘探开发对海洋环境的污染损害,特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海域从事石油勘探开发的企业、事业单位、作业者和个人,以及他们所使用的固定式和移动式平台及其他有关设施。
第三条 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环境保护管理的主管部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海洋局及其派出机构,以下称“主管部门”。
第四条 企业或作业者在编制油(气)田总体开发方案的同时,必须编制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报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会同国家海洋局和石油工业部,按照国家基本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的规定组织审批。
第五条 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应包括以下内容:
(一)油田名称、地理位置、规模;
(二)油田所处海域的自然环境和海洋资源状况;
(三)油田开发中需要排放的废弃物种类、成分、数量、处理方式;
(四)对海洋环境影响的评价;海洋石油开发对周围海域自然环境、海洋资源可能产生的影响;对海洋渔业、航运、其他海上活动可能产生的影响;为避免、减轻各种有害影响,拟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
(五)最终不可避免的影响、影响程度及原因;
(六)防范重大油污染事故的措施:防范组织,人员配备,技术装备,通信联络等。
第六条 企业、事业单位、作业者应具备防治油污染事故的应急能力,制定应急计划,配备与其所从事的海洋石油勘探开发规模相适应的油收回设施和围油、消油器材。

配备化学消油剂,应将其牌号、成分报告主管部门核准。
第七条 固定式和移动式平台的防污设备的要求:
(一)应设置油水分离设备;
(二)采油平台应设置含油污水处理设备,该设备处理后的污水含油量应达到国家排放标准;
(三)应设置排油监控装置;
(四)应设置残油、废油回收设施;
(五)应设置垃圾粉碎设备;
(六)上述设备应经中华人民共和国船舶检验机关检验合格,并获得有效证书。
第八条 一九八三年三月一日以前,已经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海域从事石油勘探开发的固定式和移动式平台,防污设备达不到规定要求的,应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污染,并在本条例颁布后三年内使防污设备达到规定的要求。
第九条 企业、事业单位和作业者应具有有关污染损害民事责任保险或其他财务保证。
第十条 固定式和移动式平台应备有由主管部门批准格式的防污记录簿。
第十一条 固定式和移动式平台的含油污水,不得直接或稀释排放。经过处理后排放的污水,含油量必须符合国家有关含油污水排放标准。
第十二条 对其他废弃物的管理要求:
(一)残油、废油、油基泥浆、含油垃圾和其他有毒残液残渣,必须回收,不得排放或弃置入海;
(二)大量工业垃圾的弃置,按照海洋倾废的规定管理;零星工业垃圾,不得投弃于渔业水域和航道;
(三)生活垃圾,需要在距最近陆地十二海里以内投弃的,应经粉碎处理,粒径应小于二十五毫米。
第十三条 海洋石油勘探开发需要在重要渔业水域进行炸药爆破或其他对渔业资源有损害的作业时,应采取有效措施,避开主要经济鱼虾类的产卵、繁殖和捕捞季节,作业前报告主管部门,作业时并应有明显的标志、信号。
主管部门接到报告后,应及时将作业地点、时间等通告有关单位。
第十四条 海上储油设施、输油管线应符合防渗、防漏、防腐蚀的要求,并应经常检查,保持良好状态,防止发生漏油事故。
第十五条 海上试油应使油气通过燃烧器充分燃烧。对试油中落海的油类和油性混合物,应采取有效措施处理,并如实记录。
第十六条 企业、事业单位及作业者在作业中发生溢油、漏油等污染事故,应迅速采取围油、回收油的措施,控制、减轻和消除污染。
发生大量溢油、漏油和井喷等重大油污染事故,应立即报告主管部门,并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和消除油污染,接受主管部门的调查处理。
第十七条 化学消油剂要控制使用:
(一)在发生油污染事故时,应采取回收措施,对少量确实无法回收的油,准许使用少量的化学消油剂。
(二)一次性使用化学消油剂的数量(包括溶剂在内),应根据不同海域等情况,由主管部门另做具体规定。作业者应按规定向主管部门报告,经准许后方可使用。
(三)在海面浮油可能发生火灾或者严重危及人命和财产安全,又无法使用回收方法处理,而使用化学消油剂可以减轻污染和避免扩大事故后果的紧急情况下,使用化学消油剂的数量和报告程序可不受本条(二)项规定限制。但事后,应将事故情况和使用化学消油剂情况详细报告主管部门。
(四)必须使用经主管部门核准的化学消油剂。
第十八条 作业者应将下列情况详细地、如实地记载于平台防污记录簿:
(一)防污设备、设施的运行情况;
(二)含油污水处理和排放情况;
(三)其他废弃物的处理、排放和投弃情况;
(四)发生溢油、漏油、井喷等油污染事故及处理情况;
(五)进行爆破作业情况;
(六)使用化学消油剂的情况;
(七)主管部门规定的其他事项。
第十九条 企业和作业者在每季度末后十五日内,应按主管部门批准的格式,向主管部门综合报告该季度防污染情况及污染事故的情况。
固定式平台和移动式平台的位置,应及时通知主管部门。
第二十条 主管部门的公务人员或指派的人员,有权登临固定式和移动式平台以及其他有关设施,进行监测和检查。包括:
(一)采集各类样品;
(二)检查各项防污设备、设施和器材的装备、运行或使用情况;
(三)检查有关的文书、证件;
(四)检查防污记录簿及有关的操作记录,必要时可进行复制和摘录,并要求平台负责人签证该复制和摘录件为正确无误的副本;
(五)向有关人员调查污染事故;
(六)其他有关的事项。
第二十一条 主管部门的公务船舶应有明显标志。公务人员或指派的人员执行公务时,必须穿着公务制服,携带证件。
被检查者应为上述公务船舶、公务人员和指派人员提供方便,并如实提供材料,陈述情况。
第二十二条 受到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污染损害,要求赔偿的单位和个人,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三十二条的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第四十二条的规定,申请主管部门处理,要求造成污染损害的一方赔偿损失。受损害一方应提交污染损害索赔报告书,报告书应包括以下内容:
(一)受石油勘探开发污染损害的时间、地点、范围、对象;
(二)受污染损害的损失清单,包括品名、数量、单价、计算方法,以及养殖或自然等情况;
(三)有关科研部门鉴定或公证机关对损害情况的签证;
(四)尽可能提供受污染损害的原始单证,有关情况的照片,其他有关索赔的证明单据、材料。
第二十三条 因清除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污染物,需要索取清除污染物费用的单位和个人(有商业合同者除外),在申请主管部门处理时,应向主管部门提交索取清除费用报告书。该报告书应包括以下内容:
(一)清除污染物的时间、地点、对象;
(二)投入的人力、机具、船只、清除材料的数量、单价、计算方法;
(三)组织清除的管理费、交通费及其他有关费用;
(四)清除效果及情况;
(五)其他有关的证据和证明材料。
第二十四条 由于不可抗力发生污染损害事故的企业、事业单位、作业者,要求免于承担赔偿责任的,应向主管部门提交报告。该报告应能证实污染损害确实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第四十三条所列的情况之一,并经过及时采取合理措施仍不能避免的。
第二十五条 主管部门受理的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污染损害赔偿责任和赔偿金额纠纷,在调查了解的基础上,可以进行调解处理。
当事人不愿调解或对主管部门的调解处理不服的,可以按《中华人民共国海洋环境保护法》第四十二条的规定办理。
第二十六条 主管部门对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 护法》和本条例的企业、事业单位、作业者,可以责令其限期治理,支付消除污染费用,赔偿国家损失;超过标准排放污染物的,可以责令其交纳排污费。
第二十七条 主管部门对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和本条例的企业、事业单位、作业者和个人,可视其情节轻重,予以警告或罚款处分。
罚款分为以下几种:
(一)对造成海洋环境污染的企业、事业单位、作业者的罚款,最高额为人民币十万元。
(二)对企业、事业单位、作业者的下列违法行为,罚款最高额为人民币五千元:
1.不按规定向主管部门报告重大油污染事故;
2.不按规定使用化学消油剂。
(三)对企业、事业单位、作业者的下列违法行为,罚款最高额为人民币一千元:
1.不按规定配备防污记录簿;
2.防污记录簿的记载非正规化或者伪造;
3.不按规定报告或通知有关情况;
4.阻挠公务人员或指派人员执行公务。
(四)对有直接责任的个人,可根据情节轻重,酌情处以罚款。
第二十八条 当事人对主管部门的处罚决定不服的,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第四十一条的规定处理。
第二十九条 主管部门对主动检举、揭发企业、事业单位、作业者匿报石油勘探开发污染损害事故,或者提供证据,或者采取措施减轻污染损害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扬和奖励。
第三十条 本条例中下列用语的含义是:
(一)“固定式和移动式平台”,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中所称的钻井船、钻井平台和采油平台,并包括其他平台。
(二)“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是指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生产储存和管线输送等作业活动。
(三)“作业者”,是指实施海洋石油勘探开发作业的实体。
第三十一条 本条例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REGULATION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ON THE ADMINISTRA-TION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 THE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OFFSHORE PETROLEUM

Important Notice: (注意事项)
英文本源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务院法制局编译, 中国法制出版社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法规汇编》(1991年7月版).
当发生歧意时, 应以法律法规颁布单位发布的中文原文为准.
This English document is coming from the "LAWS AND REGULATION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GOVERNING FOREIGN-RELATED MATTERS" (1991.7)
which is compiled by the Brueau of Legislative Affairs of the State
Council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nd is published by the China
Legal System Publishing House.
In case of discrepancy, the original version in Chinese shall prevail.

Whole Document (法规全文)
REGULATION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ON THE ADMINISTRA-
TION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 THE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OFFSHORE PETROLEUM
(Promulgated by the State Council on December 29, 1983)
Article 1
These Regulations are formulated in order to implement the Marin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Law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nd prevent
pollution damage to marine environment resulting from offshore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Article 2
These Regulations are applicable to enterprises, institutions, operators
and individuals engaged in the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petroleum in
the sea areas under the jurisdict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nd the stationary and mobile platforms and other relevant facilities they
use.
Article 3
The departments in charge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offshore petroleum are the State Oceanographic Bureau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nd its agencies,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the "competent departments".
Article 4
Enterprises or operators, while compiling the overall programs for
developing oil (gas) fields, must compile a marine environmental impact
report and submit it to the Ministry of Urban and Rural Construction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Ministry
of Urban and Rural Construction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
conjunction with the State Oceanographic Bureau and the Ministry of
Petroleum Industry, is to organize examination and approval in accordance
with the stipulations governing the administration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over the projects of state capital construction.
Article 5
The marine environmental impact report shall include the following:
(1) the name, geographical position and size of the oil field;
(2)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the conditions of marine resources of the
sea areas where the oil field is located;
(3) the types, composition, amount and the means of disposal of the waste
materials to be discharged in developing the oil field;
(4) an assessment of the impact on the marine environment; the possible
impact from development of offshore petroleum on the natural environmental
and marine resources of the surrounding sea areas; the possible impact on
the sea fishery, shipping and other sea activities; measures for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o be adopted to avoid and reduce various types
of harmful impact;
(5) the impact that can not be avoided in the final outcome and the
graveness and causes of the impact;
(6) measures for preventing major oil pollution accidents: the
organization of prevention, provision of personnel, technical equipment
and communications and liaison.
Article 6
Enterprises, institutions and operators shall have the capacity of dealing
with emergencies with regard to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oil
pollution accidents, formulate emergency plans, have oil-recovery
facilities and equipment for containing oil and eliminating oil
commensurate with the scale of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offshore
petroleum in which they are engaged.
If oil-eliminating chemical agents are to be used, their brand names and
composition shall be reported to the competent departments for
verification and approval.
Article 7
The requirements for the pollution-prevention equipment of the stationary
and mobile platforms are:
(1) oil and water separation equipment shall be fitted;
(2) the oil extraction platforms shall be fitted with the equipment for
treating oil-polluted water; the oil content of the polluted water, after
treatment by this equipment, shall reach the discharge standards set by
the State;
(3) devices for monitoring and control of oil discharge shall be fitted;
(4) facilities for retrieving residual oil and waste oil shall be fitted;
(5) equipment for garbage pulverization shall be fitted;
(6) the above equipment shall go through the examination by the shipping
inspection agencie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nd must satisfy the
standards before efficacy certificates are issued.
Article 8
The stationary and mobile platforms that already started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in the sea areas under the jurisdict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before March 1, 1983, if their pollution-
prevention equipment do not meet the stipulated requirements, shall adopt
effective measures to prevent pollution, and their pollution-prevention
facilities are to satisfy the stipulated requirements within three years
of the promulgation of these Regulations.
Article 9
The enterprises, institutions and operators shall possess civil liability
insurance or other financial guarantees to cover pollution damage.
Article 10
The stationary and mobile platforms shall be fitted with anti-pollution
record books in the format approved by the competent departments.
Article 11
The oil-polluted water of stationary and mobile platforms may not be
directly discharged or after dilution. The oil content of the oil-polluted
water discharged after treatment must meet the State's relevant standards
of discharging oil-polluted water.
Article 12
Requirements of control for other waste materials:
(1) residual oil, waste oil, oil-based mud, garbage containing oil and
other toxic residual liquid and dregs must be recovered, and may not be
discharged or cast off into the sea;
(2) the dumping of industrial garbage in large quantities is to be manag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stipulations of marine dumping of waste materials;
fragmentary industrial garbage may not be discarded into the fishery
waters and sea-lanes;
(3) domestic garbage that need to be discharged within 12 nautical miles
from the nearest land shall undergo pulverization treatment with the
granules less than 25 millimeters in diameter.
Article 13
Where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offshore petroleum require explosive
demolitions by using explosives or other operations that are harmful to
fishery resources in the important fishery waters, effective measures
shall be adopted to avoid the spawning, breeding and fishing seasons of
the major fishes and shrimps of economic value; a report is to be made to
the competent departments before the operations and there shall be clear
signs and signals when the operations are under way.
The competent departments, on receiving the report, shall notify the
relevant units of the place and time of the operations in good time.
Article 14
Marine oil storage facilities and pipelines for the conveyance of oil
shall conform to anti-seepage, anti-leakage and anti-rotting requirements,
and shall constantly be checked and maintained in good condition, so as to
prevent oil leakage.
Article 15
In testing oil on the sea, oil and gas shall be fully burned out in the
combustion devices. With regard to the oils and oil-based mixtures falling
into the sea in the course of testing oil, effective measures shall be
adopted to treat them, and accurate records are to be kept.
Article 16
Enterprises, institutions and operators shall, immediately upon detection
of the occurrence of pollution accidents such as oil overflow and oil
leakage in operation, adopt measures for containing oil and oil recovery
to control, reduce and remove the pollution. In case of occurrence of
major pollution accidents such as oil overflow, oil leakage and well
blowout in large quantities, report shall immediately be made to the
competent departments, and effective measures are to be adopted to control
and remove the oil pollution, and the matter shall be subject to
investigation and handling by the competent departments.
Article 17
The use of oil-eliminating chemical agents shall be controlled:
(1) When oil pollution accidents occur, measures for recovery shall be
adopted; with regard to the small amount of oil that is actually beyond
recovery, it is permitted to use a small amount of oil-eliminating
chemical agents.
(2) With regard to the amount of irretrievable oil-eliminating chemical
agents (including the solvent) to be used, separate specific stipulations
shall be worked out by the competent departments according to different
conditions in different sea areas. The operators shall report to the
competent departments according to stipulations, and may only use these
chemical agents after approval has been obtained.
(3) In emergencies where oil floating on the surface of the sea may cause
fire or may gravely endanger human lives and property, and the matter is
unable to be handled with the method of recovery, but, by using oil-
eliminating chemical agents, pollution can be reduced and the consequences
of the accidents be contained, the amount of oil-eliminating chemical
agents used and the reporting procedures may go beyond the restrictions as
stipulated in paragraph (2) of this Article. However, a detailed report on
the circumstances of the accident and the circumstances of using oil-
eliminating agents shall be made to the competent departments afterwards.
(4) Only those oil-eliminating chemical agents which have been verified
and approved by the competent departments may be used.
Article 18
The operators shall make detailed and accurate entries of the following
circumstances in the anti-pollution record books of the platform;
(1) the operation of the anti-pollution equipment and facilities;
(2) the treatment and discharge of the oil-polluted water;
(3) the treatment, discharge and disposal of other waste materials;
(4) the occurrence of oil-pollution accidents such as oil spill, oil
leakage and well blowout and the handling;
(5) the details about the demolition operations;
(6) details about the use of oil-eliminating chemical agents;
(7) other items stipulated by the competent departments.
Article 19
The enterprises and operators shall, within 15 days from the end of each
quarter of the year, make a comprehensive report in the format approved by
the competent departments on anti-pollution and the circumstances of
pollution accidents of that quarter. The competent departments shall be
informed in good time of the positions of the stationery and mobile
platforms.
Article 20
Government functionaries of the competent departments or the personnel
designated by them have the right to board the stationery and mobile
platforms and other relevant facilities to conduct monitoring and
investigation, including:
(1) collecting various kinds of samples;
(2) inspecting the fitting out, operating and using of various anti-
pollution equipment, facilities and materials;
(3) inspecting relevant documents and certification papers;
(4) checking up on the anti-pollution record books and the relevant
operation records, making copies and extracts when necessary, and
demanding that the responsible persons of the platform sign their names in
confirmation of the copies and extracts in question as correct duplicates;
(5) gathering information about pollution accidents among the persons
concerned;
(6) other related matters.
Article 21
The ships that conduct official business of the competent departments
shall have clear signs. Government functionaries or the designated
personnel, in carrying out official affairs, must wear official uniforms
and carry identity papers.
Those who are investigated shall provide facility for the aforesaid ships,
government functionaries and the designated personnel, and provide
accurate information and statements about the accidents.
Article 22
Units and individuals that have suffered pollution damage caused by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offshore petroleum and are to claim
compensation shall, in accordance with the stipulation of Article 32 of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Law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nd the
stipulation of Article 42 of the Marin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Law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pply for handling to the competent
departments and claim compensation for the losses from the party that is
responsible for the pollution damage. The claimant shall submit a report
on claiming compensation for damage sustained; this report shall include
the following:
(1) the time, place, scope and the objects of the pollution damage caused
by the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offshore petroleum;
(2) a detailed list of the losses caused by pollution damage, including
the names of objects, quantity, unit price, method of calculating, and
such matters as the breeding or natural conditions;
(3) an appraisal by the relevant scientific research department or
endorsement by a notary office in confirmation of the damage actually
sustained;
(4) the original documents of evidence of the pollution damage, the
photographs of the related circumstances and other documents and materials
of testimony relevant to the claim for compensation shall be provided as
complete as possible.
Article 23
Units and individuals (those having commercial contracts excluded) that
demand reimbursement of the expenses for removing pollutants stemming from
the exploration and and development of offshore petroleum shall, in
applying to the competent departments for attention to the case, submit a
report of claiming reimbursement of the expenses for removal to the
competent departments. This report shall include the following:
(2) the manpower, machines and tools and vessels employed, and the
quantities, the unit price and the method of calculating of the materials
used in effecting the removal;
(3) the administrative expenses, transport cost, and other relevant
expenses in organizing the removal effort;
(4) the results of and the situation after the removal;
(5) other relevant evidence and certification papers.
Article 24
Where devastating pollution accidents have occurred due to force majeur,
the enterprises, institutions and operators wishing to free themselves
from the indemnity liabilities thereof shall submit to the competent
departments a report which must be able to testify that the damage
resulting from the pollution accident falls under one of the circumstances
described in Article 43 of the Marin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Law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nd that the accident remained unavoidable
despite rational measures promptly taken.
Article 25
In handling cases of disputes concerning liability for compensation and
the amount of compensation for the pollution damage in the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offshore petroleum, the competent departments shall, on the
basis of investigation and finding out the facts, resort to mediation.
If a party does not want mediation or does not agree to handling of the
matter through mediation by the competent departments, the matter may be
handl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stipulation of Article 42 of the Marin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Law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rticle 26
Where enterprises, institutions and operators violate the Marin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Law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nd these
Regulations, the competent departments may order that they take remedial
measures to rectify the situation within a given period of time, pay the
removal costs, and compensate the State for the damage; in cases of
discharge of pollutants in excess of the standard, the payment of a
pollutant discharge fee may be demanded.
Article 27
In cases where enterprises, institutions, operators and individuals
violate the Marin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Law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nd these Regulations, the competent departments may punish the
violators by giving warnings or imposing fines according to the
seriousness of the case.
Fines fall into the following categories:
(1) The maximum amount of a fine imposed on an enterprise, institution or
operator that has caused marine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is 100,000 RMB
yuan.
(2) The maximum amount of a fine imposed on an enterprise, institution and
operator that has contravened the relevant rules and regulations in the
following ways is 5,000 RMB yuan:
a. not reporting a major oil-pollution accident to the competent
departments according to stipulations;
b. using oil-eliminating chemical agents not according to stipulations.
(3) The maximum amount of a fine imposed on an enterprise, institution or
operator that has contravened the relevant rules and regulations in the
following ways is 1,000 RMB yuan:
a. not having the anti-pollution record book equipped according to
stipulations;
b. the entries in the anti-pollution record book are irregular or false;
c. not reporting to or informing the competent departments of their real
situation according to stipulations;
d. obstructing the government functionaries or the designated personnel
from performing their official duties.
(4) With regard to the directly responsible persons, fines may be imposed
according to the seriousness of the case.
Article 28
If a party does not agree to the penalty by the competent departments, the
matter shall be handl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stipulations of Article 41
of the Marine Environmental Law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rticle 29
The competent departments shall grant commendations and rewards to the
units and individuals that on their own initiative report and expose
enterprises, institutions and operators that have concealed pollution
accidents in the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offshore petroleum, or
provide evidence, or adopt measures to reduce the damage
Article 30
arising therefrom.
(1) "Stationary and mobile platforms" refers to the well drilling ships,
well drilling platforms and oil extraction platforms referred to in the
Marin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Law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nd
includes other platforms.
(2)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offshore petroleum" refers to such
operational activities as exploration, development, production, storage
and pipeline conveyance.
(3) "Operators" refers to the entities that perform the operations of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offshore petroleum.
Article 31
These Regulations shall go into effect as of the date of promulgation.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公布废止和失效的25件外汇管理规范性文件的通知

国家外汇管理局


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公布废止和失效的25件外汇管理规范性文件的通知

汇发[2009]36号


国家外汇管理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分局、外汇管理部,深圳、大连、青岛、厦门、宁波市分局:

为进一步完善外汇管理法规体系,经商交通运输部、人民银行、银监会等部门,现就部分外汇管理规定清理情况通知如下:

一、对主要内容被新的规范性文件所代替的17件规范性文件,予以废止(目录见附件1)。

二、对适用期已过或者调整对象已经消失,实际上已经失效的8件规范性文件,宣布失效(目录见附件2)。

本通知自公布之日起生效。

二OO九年八月十二日

附件一:国家外汇管理局予以废止的17件外汇管理规范性文件目录

附件二:国家外汇管理局宣布失效的8件外汇管理规范性文件目录

附件1:
国家外汇管理局予以废止的17件外汇管理规范性文件目录
序号 规定名称 文号
1 关于调整对金融机构开办外汇业务审批程序的通知 (95)汇管函字
第049号
2 银行外汇业务范围界定 1996年5月16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
3 银行外汇业务管理规定 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1997年9月24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
4 关于下发《银行外汇业务监管报表》的通知 (98)汇管函字
第096号
5 关于《银行外汇业务管理规定》及《关于对各级银行外汇业务范围的规定》适用问题的通知 (98)汇管函字
第158号
6 关于完善售付汇管理的补充通知 汇发(1998)22号
7 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无船承运业务外汇账户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 汇发[2002]75号
8 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报送《金融机构大额和可疑外汇资金交易报告管理办法》报表的通知 汇发[2003]42号
9 国家外汇管理局综合司关于下发金融机构大额和可疑外汇资金交易主报告行名单的通知 汇综发[2003]47号
10 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改进《金融机构大额和可疑外汇资金交易报告管理办法》报表填报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 汇发[2003]135号
11 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精简《金融机构大额和可疑外汇资金交易报告管理办法》部分报告内容的通知 汇发[2003]139号
12 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印发《金融机构大额和可疑外汇资金交易报告管理办法实施细则》的通知 汇发[2004]100号
13 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扩大远期结售汇业务试点的通知 汇发[2004]103号
14 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印发《外汇领域反洗钱信息分类管理和核查工作管理规定》的通知 汇发[2004]107号
15 国家外汇管理局综合司关于报送外汇指定银行反洗钱机构及人员情况的通知 汇综发[2004]52号
16 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印发修订后的《金融机构大额和可疑外汇资金交易报告管理办法》报表的通知 汇发[2005]30号
17 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启用外汇反洗钱信息系统的通知 汇发[2005]45号



附件2:
国家外汇管理局宣布失效的8件外汇管理规范性文件目录
序号 规定名称 文号
1 关于适当放开金融机构代客户办理外汇买卖业务的通知 (93)汇业函字第17号
2 关于外商投资企业银行结售汇后外汇市场有关问题的通知 (96)汇国函字第183号
3 关于对金融机构代理、代办外汇业务处理决定的通知 (97)汇管函字第106号
4 关于国有商业银行与所属信托投资公司脱钩中有关外汇业务监管问题处理意见的通知 (97)汇管函字第210号
5 关于执行《银行外汇业务管理规定》有关意见的通知 (97)汇管金字第40号
6 关于银行到期重新核准外汇业务经营资格有关问题的通知 (98)汇管函字第114号
7 国家外汇管理局综合司关于执行《金融机构大额和可疑外汇资金交易报告管理办法》中有关问题的批复 汇综复[2004]68号
8 国家外汇管理局综合司关于《金融机构可疑外汇资金交易报告标准和识别标准量化标准》相关问题的函 汇综函[2004]101号



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关于印发《生产安全事故统计制度》的通知

国家安全监管总局


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关于印发《生产安全事故统计制度》的通知

安监总统计〔2008〕63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各省级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国务院有关部门安全监管机构:

  《生产安全事故统计制度》已经国家统计局同意。现予印发,自2008年3月1日起施行。原《生产安全事故统计报表制度》同时废止。

附件:生产安全事故统计制度

二○○八年三月二十四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第三条规定: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和个体工商户等统计调查对象,必须依照本法和国家规定,如实提供统计资料,不得虚报、瞒报、拒报、迟报,不得伪造、篡改。

生产安全事故统计制度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
2008年3月





说 明
1.统计范围
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中发生的造成人员死亡、重伤(包括急性工业中毒)或者直接经济损失的生产安全事故。其中:火灾、道路交通、水上交通、铁路交通、民航飞行、农业机械、渔业船舶等事故由其主管部门统计,每月抄送同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
2.统计内容
主要包括事故发生单位的基本情况、事故发生的起数、死亡人数、重伤人数、急性工业中毒人数、单位经济类型、事故类别、事故原因、直接经济损失等。
3.报表种类及填报单位
(1)《生产安全事故情况》工矿商贸A1表、《生产安全事故情况(续)》工矿商贸A2表、《各类生产安全事故综合情况》综合B1表、《地区生产安全事故情况》综合B2表,工矿商贸C1-C6表是各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统计工作表,不上报。
(2)《火灾事故情况》行业表D1-1、《火灾死亡事故情况》行业表D1-2、《火灾重伤事故情况》行业表D1-3、《火灾直接经济损失事故情况》行业表D1-4,由公安消防部门填报,并抄送同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
《道路交通事故情况》行业表D2-1、《道路交通死亡事故情况》行业表D2-2、《道路交通重伤事故情况》行业表D2-3、《道路交通直接经济损失事故情况》行业表D2-4,由公安道路交通管理部门填报,并抄送同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
《水上交通事故情况》行业表D3-1、《水上交通死亡事故情况》行业表D3-2、《水上交通重伤事故情况》行业表D3-3、《水上交通直接经济损失事故情况》行业表D3-4,由交通海事部门填报,并抄送同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
《铁路交通事故情况》行业表D4-1、《铁路交通死亡事故情况》行业表D4-2、《铁路交通重伤事故情况》行业表D4-3、《铁路交通直接经济损失事故情况》行业表D4-4,由铁道部门填报,并抄送同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
《民航飞行事故情况》行业表D5-1、《民航飞行死亡事故情况》行业表D5-2、《民航飞行重伤事故情况》行业表D5-3、《民航飞行直接经济损失事故情况》行业表D5-4,由民航部门填报,并抄送同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
《农业机械事故情况》行业表D6-1、《农业机械死亡事故情况》行业表D6-2、《农业机械重伤事故情况》行业表D6-3、《农业机械直接经济损失事故情况》行业表D6-4,由农业部农机监理部门填报,并抄送同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
《渔业船舶事故情况》行业表D7-1、《渔业船舶死亡事故情况》行业表D7-2、《渔业船舶重伤事故情况》行业表D7-3、《渔业船舶直接经济损失事故情况》行业表D7-4,由农业部渔业局填报,并抄送同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
《房屋建筑与市政工程事故情况》行业表D8-1、《房屋建筑与市政工程死亡事故情况》行业表D8-2、《房屋建筑与市政工程重伤事故情况》行业表D8-3、《房屋建筑与市政工程直接经济损失事故情况》行业表D8-4,由建设部门填报,并抄送同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
《特种设备事故情况》行业表D9-1、《特种设备死亡事故情况》行业表D9-2、《特种设备重伤事故情况》行业表D9-3、《特种设备直接经济损失事故情况》行业表D9-4,由质检总局特种设备监察部门填报,并抄送同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
4.报表的报送程序
各单位、各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煤矿安全监察机构以及有关部门要按规定逐级报送。
5.报送时间
省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省级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在每月6日前报送上月的事故统计报表(工矿A1-A2表)。
各行业部门在每月6日前将上月生产安全事故统计报表(行业D1-D9)抄送同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
省级以下各级机构、各单位报送统计报表种类及报送时间由省级机构规定。
6.各省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单位主管部门、生产经营单位都要遵守《统计法》,按规定填报生产安全事故统计报表。对于不报、漏报、迟报或伪造、篡改数字的要依法追究其责任。
7.本制度自2008年3月1日起施行。以前相关的统计报表制度同时废止。





生产安全事故统计报表目录
表 号 表 名 报告期别 报送单位 报送时间 受表单位
工矿商贸A1表 生产安全事故情况 月、年报 各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煤矿安全监察机构 每月6日前 上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煤矿安全监察机构
工矿商贸A2表 生产安全事故情况(续) 月、年报 同 上 每月6日前
综合B1表 各类生产安全事故综合情况 月、年报 同 上 每月6日前
综合B2表 地区生产安全事故综合情况 年报 同 上 次年3月10日前
工矿商贸C1表 生产安全事故情况(按单位控股类型)
工矿商贸C2表 生产安全事故情况(按所属中行业)
工矿商贸C3表 生产安全事故情况(按事故类别)
工矿商贸C4表 生产安全事故情况(按事故原因)
工矿商贸C5表 煤矿生产安全事故情况(一)
工矿商贸C6表 煤矿生产安全事故情况(二)
行业D1-1表 火灾事故情况 月、年报 公安消防部门 每月6日前 同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
行业D1-2表 火灾死亡事故情况 月、年报 同上 每月6日前
行业D1-3表 火灾重伤事故情况 月、年报 同上 每月6日前
行业D1-4表 火灾直接经济损失事故情况 月、年报 同上 每月6日前
行业D2-1表 道路交通事故情况 月、年报 公安道路交通管理部门 每月6日前
行业D2-2表 道路交通死亡事故情况 月、年报 同上 每月6日前
行业D2-3表 道路交通重伤事故情况 月、年报 同上 每月6日前
行业D2-4表 道路交通直接经济损失事故情况 月、年报 同上 每月6日前
行业D3-1表 水上交通事故情况 月、年报 交通海事部门 每月6日前
行业D3-2表 水上交通死亡事故情况 月、年报 同上 每月6日前
行业D3-3表 水上交通重伤事故情况 月、年报 同上 每月6日前
行业D3-4表 水上交通直接经济损失事故情况 月、年报 同上 每月6日前
行业D4-1表 铁路交通事故情况 月、年报 铁路部门 每月6日前
行业D4-2表 铁路交通死亡事故情况 月、年报 同上 每月6日前
行业D4-3表 铁路交通重伤事故情况 月、年报 同上 每月6日前
行业D4-4表 铁路交通直接经济损失事故情况 月、年报 同上 每月6日前
行业D5-1表 民航飞行事故情况 月、年报 民航部门 每月6日前
行业D5-2表 民航飞行死亡事故情况 月、年报 同上 每月6日前


生产安全事故统计报表目录

表 号 表 名 报告期别 报送单位 报送时间 受表单位
行业D5-3表 民航飞行重伤事故情况 月、年报 同上 每月6日前
行业D5-4表 民航飞行直接经济损失事故情况 月、年报 同上 每月6日前
行业D6-1表 农业机械事故情况 月、年报 农业农机监理部门 每月6日前 同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
行业D6-2表 农业机械死亡事故情况 月、年报 同上 每月6日前
行业D6-3表 农业机械重伤事故情况 月、年报 同上 每月6日前
行业D6-4表 农业机械直接经济损失事故情况 月、年报 同上 每月6日前
行业D7-1表 渔业船舶事故情况 月、年报 农业渔业部门 每月6日前
行业D7-2表 渔业船舶死亡事故情况 月、年报 同上 每月6日前
行业D7-3表 渔业船舶重伤事故情况 月、年报 同上 每月6日前
行业D7-4表 渔业船舶直接经济损失事故情况 月、年报 同上 每月6日前
行业D8-1表 房屋建筑与市政工程事故情况 月、年报 建设部门 每月6日前
行业D8-2表 房屋建筑与市政工程死亡事故情况 月、年报 同上 每月6日前
行业D8-3表 房屋建筑与市政工程重伤事故情况 月、年报 同上 每月6日前
行业D8-4表 房屋建筑与市政工程直接经济损失事故情况 月、年报 同上 每月6日前
行业D9-1表 特种设备事故情况 月、年报 质监部门 每月6日前
行业D9-2表 特种设备死亡事故情况 月、年报 同上 每月6日前
行业D9-3表 特种设备重伤事故情况 月、年报 同上 每月6日前
行业D9-4表 特种设备直接经济损失事故情况 月、年报 同上 每月6日前





生产安全事故情况
表 号:工矿A1表
制表机关: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
批准机关:国家统计局
填表单位(签章) 年 月 批准文号:国统制〔2008〕15号
有效期至:2010年3月
单位名称 单位控股类型 所属行业 煤矿填写
1国有绝对控股2国有相对控股3集体绝对控股4集体相对控股5私人绝对控股6私人相对控股7港澳台绝对控股8港澳台相对控股9外商绝对控股10外商相对控股□□ A农、林、牧、渔业 B采矿业06煤炭开采和洗选业 07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 08黑色金属矿采选业 09有色金属矿采选业 10非金属矿采选业 11其他采矿业D制造业 D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E建筑业F 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G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H批发和零售业I住宿和餐饮业J金融业K房地产业L租赁和商务服务业M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N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O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P教育Q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R文化、体育和娱乐业S公共管理与社会组织T国际组织 □- □□ 行业分类代码按国标GB/T4754-2002填写□□□□ 地点 统计类别 煤矿类型
单位地址 省(区、市) 地区(市、州、盟) 县 (区、市、旗) 1地面2采煤面3掘进头4上下山5大巷6井筒7其它□ 1煤炭生产2基本建设□ 1国有重点2国有地方3乡镇煤矿 □
单位法人代码 □□□□□□□□—□
持有证件
邮政编码 □□□□□□ 1采矿许可证2安全生产许可证3煤炭生产许可证4营业执照5矿长资格证6矿长安全资格证 □□□□□□
事故发生时间 年 月 日 时 分
事故发生地点
直接经济损失(万元) 单位规模 事故原因 事故类别 管理分类 事故类型 致害原因
从业人员数 1大型2中型3小型□ 1技术和设计有缺陷2设备、设施、工具附件有缺陷3安全设施缺少或有缺陷4生产场所环境不良5个人防护用品缺少或有缺陷6没有安全操作规程或不健全7违反操作规程或劳动纪律8劳动组织不合理9对现场工作缺乏检查或指挥错误10教育培训不够、缺乏安全操作知识11其它 □□ 1物体打击 2车辆伤害3机械伤害 4起重伤害5触电 6淹溺7灼烫 8火灾9高处坠落 10坍塌11冒顶片帮 12透水13放炮 14火药爆炸15瓦斯爆炸 16锅炉爆炸17容器爆炸 18其它爆炸19中毒和窒息 20其它□□ 1石油 2 冶金 3有色4建材 5地质 6 机械7医药 8 纺织 9烟草10电力 11 贸易 12 建筑13水利14 邮政 15 电信16林业17 军工 18旅游19化工 20 石化□□ 1顶板2瓦斯3机电4运输5放炮6水害7火灾8其它□□ 1冒顶 2片帮3支架伤人4放炮(瓦斯) 5明电、火(瓦斯) 6瓦斯突出 7磨擦(瓦斯) 8撞击(瓦斯) 9失爆 10吸烟 11墩罐 12跑车 13轨道事故 14输送 15触电 16设备伤人 17跑浆 18坠落19触响瞎炮 20地质水21老空水22地面水23煤自燃 24设备引燃25煤尘爆炸 26 CO中毒 27 窒息□□
主管部门

人员伤亡总数(人)
死亡 重伤 急性工业中毒 轻伤

危险种类: □
1危险化学品
2烟花爆竹
起因物 致害物 不安全行为 单位合法性 事故概况
1锅炉 2压力容器 3电气设备 4起重机械 5泵、发动机 6企业车辆 7船舶 8动力传送机构 9放射性物质及设备 10非动力手工具 11电动手工具 12其它机械 13建筑物及构筑物 14化学品 15煤 16石油制品 17水 18可燃性气体 19金属矿物 20非金属矿物 21粉尘 22梯 23木材 24工作面(人站立面) 25环境 26动物27其它 □□ 1煤、石油产品 2木材 3水 4放射性物质 5电气设备 6梯 7空气 8工作面(人站立面) 9矿石 10粘土、砂、石 11锅炉、压力容器 12大气压力 13化学品 14机械 15金属件 16起重机械 17噪声 18蒸气 19手工具(非动力) 20电动手工具 21动物 22企业车辆 23船舶 □□ 1操作错误、忽视安全、忽视警告2造成安全装置失效 3使用不安全设备4手代替工具操作 5物品存放不当6冒险进入危险场所 7攀、坐不安全位置8在起吊物下作业、停留9机器运转时加油、修理、检查、调整、焊接、清扫等工作10有分散注意力行为11在必须使用个人防护用品用具的作业或场合中,忽视其使用12不安全装束13对易燃、易爆等危险物品处理错误 □□ 1合法2非法□□
单位负责人: 填表人: 联系电话: 报出日期 年 月 日






生产安全事故情况(续)

表 号:工矿A2表
制表机关: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
批准机关:国家统计局
填表单位(签章) 年 月 批准文号:国统制〔2008〕15号
有效期至:2010年3月
姓名 性别 年龄 工种 工龄 文化程度 职业 死亡 重伤 急性工业中毒 死亡日期(年 月 日) 损失工作日(日)














单位负责人: 填表人: 联系电话: 报出日期 年 月 日


说明:
1. 工 种:按国家工种分类填写(煤矿按煤矿工种填报)。
2. 文化程度:按(1)文盲;(2)小学;(3)初中;(4)高中、中专;(5)大专;(6)大学;(7)硕士以上。
3. 职 业:按GB6565-1996“职业分类和代码”填写。
4. 损失工作日:按GB/T1599-1995“事故伤害损失工作日标准”计算。








各类生产安全事故综合情况
表 号:综合B1表
制表机关: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
批准机关:国家统计局
综合单位(签章) 年 月 批准文号:国统制〔2008〕15号
有效期至:2010年3月
总起数(起) 死亡(人) 重伤 (人) 急性工业中毒(人) 直接经济损失(万元) 其中:较大事故 其中:重大事故 其中:特别重大事故
总起数(起) 死亡(人) 重伤 (人) 急性工业中毒(人) 直接经济损失(万元) 总起数(起) 死亡(人) 重伤 (人) 急性工业中毒(人) 直接经济损失(万元) 总起数(起) 死亡(人) 重伤 (人) 急性工业中毒(人) 直接经济损失(万元)
甲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总 计一、工矿商贸1.煤矿2.金属与非金属矿3.建筑施工4.危险化学品5.烟花爆竹6.工商贸其他二、火 灾三、道路交通四、水上交通五、铁路运输六、民航飞行七、农业机械八、渔业船舶九、其它
单位负责人: 填表人: 联系电话: 报出日期 年 月 日








地区生产安全事故情况
表 号:综合B2表
制表机关: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
批准机关:国家统计局
综合单位(签章) 年 批准文号:国统制〔2008〕15号
有效期至:2010年3月
起数(起) 死亡(人) 工矿商贸就业人员(万人) 国内生产总值(亿元) 亿元国内生产总值生产安全死亡率 工矿商贸就业人员10万人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
甲 1 2 3 4 5 6
合 计
省(自治区、直辖市) 市(地区) 区(县) . 说明:本表中的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为各类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之和,包括火灾、道路交通、水上交通、铁路交通、民航飞行、农业机械、渔业船舶等事故。由各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报送。每年报送一次。

单位负责人: 填表人: 联系电话: 报出日期 年 月 日

















生产安全事故情况(按单位控股类型)
表 号:工矿商贸C1表
制表机关: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
批准机关:国家统计局
综合单位(签章) 年 月 批准文号:国统制〔2008〕15号
有效期至:2010年3月
总起数(起) 死亡(人) 重伤 (人) 急性工业中毒(人) 直接经济损失(万元) 其中:较大事故 其中:重大事故 其中:特别重大事故
总起数(起) 死亡(人) 重伤 (人) 急性工业中毒(人) 直接经济损失(万元) 总起数(起) 死亡(人) 重伤 (人) 急性工业中毒(人) 直接经济损失(万元) 总起数(起) 死亡(人) 重伤 (人) 急性工业中毒(人) 直接经济损失(万元)
甲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总 计国有绝对控股国有相对控股集体绝对控股集体相对控股私人绝对控股私人相对控股港澳台绝对控股港澳台相对控股外商绝对控股外商相对控股 说明:1.统计范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发生的造成人身伤亡或者直接经济损失的生产安全事故。2.本表为工作表,不需上报。
单位负责人: 填表人: 联系电话: 报出日期 年 月 日













生产安全事故情况(按所属行业)
表 号:工矿商贸C 2表
制表机关: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
批准机关:国家统计局
综合单位(签章) 年 月 批准文号:国统制〔2008〕15号
有效期至:2010年3月
总起数(起) 死亡(人) 重伤 (人) 急性工业中毒(人) 直接经济损失(万元) 其中:较大事故 其中:重大事故 其中:特别重大事故
总起数(起) 死亡(人) 重伤 (人) 急性工业中毒(人) 直接经济损失(万元) 总起数(起) 死亡(人) 重伤 (人) 急性工业中毒(人) 直接经济损失(万元) 总起数(起) 死亡(人) 重伤 (人) 急性工业中毒(人) 直接经济损失(万元)
甲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总 计A农、林、牧、渔业B采矿业 煤炭开采和洗选业 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 黑色金属矿采选业 有色金属矿采选业 非金属矿采选业 其他采矿业C制造业D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E建筑业F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G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H批发和零售业I住宿和餐饮业J金融业 K房地产业L租赁和商业服务业M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N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O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P教育Q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R文化、体育和娱乐业S公共管理与社会组织 T国际组织 说明:本表统计口径、要求同C1表。
单位负责人: 填表人: 联系电话: 报出日期 年 月 日






生产安全事故情况(按事故类别)
表 号:工矿商贸C 3表
制表机关: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
批准机关:国家统计局
综合单位(签章) 年 月 批准文号:国统制〔2008〕15号
有效期至:2010年3月
总起数(起) 死亡(人) 重伤 (人) 急性工业中毒(人) 直接经济损失(万元) 其中:较大事故 其中:重大事故 其中:特别重大事故
总起数(起) 死亡(人) 重伤 (人) 急性工业中毒(人) 直接经济损失(万元) 总起数(起) 死亡(人) 重伤 (人) 急性工业中毒(人) 直接经济损失(万元) 总起数(起) 死亡(人) 重伤 (人) 急性工业中毒(人) 直接经济损失(万元)
甲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总 计物体打击车辆伤害机械伤害起重伤害触 电淹 溺灼 烫火 灾高处坠落坍 塌冒顶片帮透 水放 炮火药爆炸瓦斯爆炸锅炉爆炸容器爆炸其它爆炸中毒和窒息其它伤害 说明:本表统计口径、要求同C1表。
单位负责人: 填表人: 联系电话: 报出日期 年 月 日








生产安全事故情况(按事故原因)
表 号:工矿商贸C 4表
制表机关: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
批准机关:国家统计局
综合单位(签章) 年 月 批准文号:国统制〔2008〕15号
有效期至:2010年3月
总起数(起) 死亡(人) 重伤 (人) 急性工业中毒(人) 直接经济损失(万元) 其中:较大事故 其中:重大事故 其中:特别重大事故
总起数(起) 死亡(人) 重伤 (人) 急性工业中毒(人) 直接经济损失(万元) 总起数(起) 死亡(人) 重伤 (人) 急性工业中毒(人) 直接经济损失(万元) 总起数(起) 死亡(人) 重伤 (人) 急性工业中毒(人) 直接经济损失(万元)
甲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总 计技术和设计有缺陷设备、设施、工具附件有缺陷安全设施缺少或有缺陷生产场所环境不良个人防护用品缺少或有缺陷没有安全操作规程或不健全违反操作规程或劳动纪律劳动组织不合理对现场工作缺乏检查或指挥错误教育培训不够、缺乏安全操作知识其它 说明:本表统计口径、要求同C1表。
单位负责人: 填表人: 联系电话: 报出日期 年 月 日










煤矿生产安全事故情况(一)
表 号:工矿商贸C 5表
制表机关: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
批准机关:国家统计局
综合单位(签章) 年 月 批准文号:国统制〔2008〕15号
有效期至:2010年3月
总起数(起) 死亡(人) 重伤 (人) 急性工业中毒(人) 直接经济损失(万元) 其中:较大事故 其中:重大事故 其中:特别重大事故 百万吨死亡率
总起数(起) 死亡(人) 重伤 (人) 急性工业中毒(人) 直接经济损失(万元) 总起数(起) 死亡(人) 重伤 (人) 急性工业中毒(人) 直接经济损失(万元) 总起数(起) 死亡(人) 重伤 (人) 急性工业中毒(人) 直接经济损失(万元)
甲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总 计国有重点煤矿国有地方煤矿乡镇煤矿 说明:1.统计范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从事煤炭生产经营活动发生的造成人身伤亡或者直接经济损失的生产安全事故。2.本表为工作表,不需上报。
单位负责人: 填表人: 联系电话: 报出日期 年 月 日



















煤矿生产安全事故情况(二)
表 号:工矿商贸C 6表
制表机关: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
批准机关:国家统计局
综合单位(签章) 年 月 批准文号:国统制〔2008〕15号
有效期至:2010年3月
总起数(起) 死亡(人) 重伤 (人) 急性工业中毒(人) 直接经济损失(万元) 其中:较大事故 其中:重大事故 其中:特别重大事故
总起数(起) 死亡(人) 重伤 (人) 急性工业中毒(人) 直接经济损失(万元) 总起数(起) 死亡(人) 重伤 (人) 急性工业中毒(人) 直接经济损失(万元) 总起数(起) 死亡(人) 重伤 (人) 急性工业中毒(人) 直接经济损失(万元)
甲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总 计顶板瓦斯机电运输放炮水害火灾其它 说明:本表统计口径、要求同C5表。
单位负责人: 填表人: 联系电话: 报出日期 年 月 日















火灾事故情况
表 号:行业D1-1表
制表机关: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
批准机关:国家统计局
综合单位(签章) 年 月 批准文号:国统制〔2008〕15号
有效期至:2010年3月
总起数(起) 死亡(人) 重伤 (人) 急性工业中毒(人) 直接经济损失(万元) 其中:较大事故 其中:重大事故 其中:特别重大事故 十万人口死亡率
总起数(起) 死亡(人) 重伤 (人) 急性工业中毒(人) 直接经济损失(万元) 总起数(起) 死亡(人) 重伤 (人) 急性工业中毒(人) 直接经济损失(万元) 总起数(起) 死亡(人) 重伤 (人) 急性工业中毒(人) 直接经济损失(万元)
甲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省(自治区、直辖市) 市(地区) 区(县)
单位负责人: 填表人: 联系电话: 报出日期 年 月 日



















火灾死亡事故情况
表 号:行业D1-2表
制表机关: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
批准机关:国家统计局
综合单位(签章) 年 月 批准文号:国统制〔2008〕15号
有效期至:2010年3月
死亡起数(起) 死亡(人) 其中:3-9人较大事故 其中:10-29人重大事故 其中:30人以上特别重大事故
死亡起数(起) 死亡(人) 死亡起数(起) 死亡(人) 死亡起数(起) 死亡(人)
甲 1 2 3 4 5 6 7 8
省(自治区、直辖市) 市(地区) 区(县)
单位负责人: 填表人: 联系电话: 报出日期 年 月 日



















火灾重伤事故情况
表 号:行业D1-3表
制表机关: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
批准机关:国家统计局
综合单位(签章) 年 月 批准文号:国统制〔2008〕15号
有效期至:2010年3月
重伤起数(起) 重伤(人) 急性工业中毒(人) 其中:10-49人较大事故 其中:50-99重大事故 其中:100人以上特别重大事故
重伤起数(起) 重伤(人) 急性工业中毒(人) 重伤起数(起) 重伤(人) 急性工业中毒(人) 重伤起数(起) 重伤(人) 急性工业中毒(人)
甲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省(自治区、直辖市) 市(地区) 区(县)
单位负责人: 填表人: 联系电话: 报出日期 年 月 日



















火灾直接经济损失事故情况
表 号:行业D1-4表
制表机关: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
批准机关:国家统计局
综合单位(签章) 年 月 批准文号:国统制〔2008〕15号
有效期至:2010年3月
事故起数(起) 直接经济损失(万元) 其中:1000-5000万元较大事故 其中:5000万元-1亿元重大事故 其中:1亿元以上特别重大事故
事故起数(起) 直接经济损失(万元) 事故起数(起) 直接经济损失(万元) 事故起数(起) 直接经济损失(万元)
甲 1 2 3 4 5 6 7 8
省(自治区、直辖市) 市(地区) 区(县)
单位负责人: 填表人: 联系电话: 报出日期 年 月 日

















道路交通事故情况
表 号:行业D2-1表
制表机关: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
批准机关:国家统计局
综合单位(签章) 年 月 批准文号:国统制〔2008〕15号
有效期至:2010年3月
总起数(起) 死亡(人) 重伤 (人) 急性工业中毒(人) 直接经济损失(万元) 其中:较大事故 其中:重大事故 其中:特别重大事故 万车死亡率
总起数(起) 死亡(人) 重伤 (人) 急性工业中毒(人) 直接经济损失(万元) 总起数(起) 死亡(人) 重伤 (人) 急性工业中毒(人) 直接经济损失(万元) 总起数(起) 死亡(人) 重伤 (人) 急性工业中毒(人) 直接经济损失(万元)
甲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省(自治区、直辖市) 市(地区) 区(县)
单位负责人: 填表人: 联系电话: 报出日期 年 月 日




不分页显示   总共4页  1 [2] [3] [4]

  下一页